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好去看它的公厕

ECHO 回响之外 2023-11-10



 ©



ECHO

洞见 X 东京厕所计划



2023年3月,由日本建筑设计师藤本壮介设计的浅草西参道公厕正式投入使用。历时3年的东京公厕计划(THE TOKYO TOILET)至此圆满收官。这个由慈善机构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于2020年发起的项目,吸引了安藤忠雄、隈研吾、佐藤和雄在内的多位日本顶级设计师参与,合共推出17个各具特点的公厕改造设计作品,旨在配合东京奥运会,致力于改善大众对公厕“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同时建设舒适、开放、和谐的公共环境。



东京厕所计划完美收官© Nippon Foundation





现代公厕走向了私密和难以言说,而「古早」的公厕却可能是一个完全开放、甚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交场所。拥有深厚沐浴文化的古罗马,鼎盛时期拥有大大小小无数个浴场,西方最早的公厕也是罗马浴场的配套设施之一。


热爱泡澡的罗马人使用大理石建起奢华明亮的浴池,除了完善的沐浴设施外,还有如售卖零食、香水的商店等设施,大型的浴池里甚至建有图书馆、健身房和艺术画廊。


除了城市娱乐,浴池还充当公共活动、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罗马男人在此卸下兵器武装,放松而充分地讨论城邦建设或是参与社交。即使是平民,只需要付一小笔费用,就可以与权贵们共享浴池和其中的社交资源。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浴池这类公共空间在西方文化甚至世界文明的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浴池的公共性使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古罗马的浴场和公厕促成了城内下水道系统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也促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难以想象,被现代人视为需要绝对私密的地方,在先民的眼中却是一个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发展至今,现代公厕从单一地解决人们的生理问题,到提供舒适、安全的使用感、尊重不同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再发展到一个城市艺术地标甚至城市服务综合体,这处小小的空间所包含的人文关怀和改造潜力,恰恰体现了城市文明的进程。



日本电影《罗马浴场》,故事讲述浴场设计师路西斯·慕德斯特(阿部宽 饰)意外穿越到21世纪的日本,随后把日本的浴室文化与罗马浴场相结合,重拾民众和罗马掌权者哈德良的信任。



然而城市建设不断进步的当下,不少城市公共卫生间因其本身的设计和管理不善,仍停留在不洁、封闭、窄小且异味熏人的状态。


东京厕所计划主办方Nippon Foundation曾面向1000名日本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公共厕所的使用与印象”的调查。调查显示,仅13.5%的人使用公园与街头的公共厕所。公厕普遍使用率低,让人避之不及,与理想中的「社区地标」大相径庭。而这些「刻板印象」,正正促成了东京厕所改造计划的发起与开展。



“公共厕所的使用与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人对城市公厕的印象主要是是“肮脏”、“危险”、“有异味” © Nippon Foundation





纵观此次东京厕所改造计划的17个作品,大师们超越了公厕固有的面貌和空间形态,重新审视公厕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和定位,启用大胆极具辨识度的色彩和新材料,从艺术创作、功能组合、引导使用等多个维度上赋予公厕「崭新的想象力」。



图1:东三丁目(Higashi Sanchome) / 田村奈穗

图2:惠比寿车站西出口(Ebisu Station, West Exit)/ 佐藤可士和

图3:西原一丁目公园(Nishihara Itchome Park)/ 坂仓竹之助

© Nippon Foundation



擅长光影塑造的安藤忠雄,延续其简洁质朴、清幽自然的建筑理念,其公厕改造设计作品Amayadori同样拥有利落的线条和宁静的灰色调,夹于神宫通公园内的樱花树之中,如小亭子般舒展且清爽。


圆柱状的外立面由多根金属切割,既保持了室内的对流通风,又形成了百叶窗式的光影效果,自带一种变幻无穷的阴翳之美。内部则采用了哑光金属和灰色石材,便于色调的统一和清洁维护。


平面的屋顶源于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缘侧」设计,在遮阴挡雨之余也创造了一个回环的走廊,在建筑内外部之间开辟供人休憩驻足的过渡区。安藤忠雄认为这座公厕不应该局限于公共如厕的定义,而应该「让它成为都市景观中一个巨大的公共场所。如果下雨了,不妨去那里避雨吧。」



由安藤忠雄操刀设计的公厕Amayadori © Nippon Foundation



另一位大师的作品,同样掩映于翠色与原生态之中。由隈研吾操刀的「森林小径」公厕,一口气划分了5间功能独立的小厕所,满足更衣、儿童专用和无障碍专用多种需求,目的便是「让每个人都能舒适地使用公厕」,表现出人性化的包容性。


隈研吾在这个作品中再次体现了其对木材的钟情和了解。5间小厕所用日本当地的吉野杉板包裹覆盖,但内部使用不同的木材、不同的形态进行装饰布置,以体现其独特性。 


小厕所之间刻意拉开的距离,由一条葱郁的森林小径来填充和弥补。看似随意排列的木板使公厕的外观拥有了韵律的美感,进入内部如同重返村庄的道路,拥有了漫步自然的舒适体验。



隈研吾公厕作品《森林小径》© Nippon Foundation



作为东京厕所计划的收官之作,由藤本壮介设计的公厕作品旨在创造一个重新吸引人群的“新公共空间”。公厕左右分别设置了入口,以对人群进行分流。中央一个凹槽的形状,上面放置了不同高度的水龙头和洗手盆,方便不同人士使用。独特的造型加上通体净白的色彩,使其成为东京涩谷西参道市中心的主干道旁的一道风景。



藤本壮介把称作品为“城市喷泉” © architecturephoto



在设计大师对于现代公厕的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无一例外都在突破固有印象,赋予其全新形态,使用者的体验细节正是他们关注和洞察的共同点所在。从外部视觉到内部功能,无论是通过无障碍硬件设施还是新式材料,或是具体功能的划分和延展,都展示出细腻的人文关怀和包容性,使公厕告别固有标签,成为舒适、自然、可触及的城市公共综合体。


这些富有艺术感、创意性的设计,宣告了公厕可以正大光明地融入城市景观之中,成为公共视野的一道风景。原本“避而不谈”的公厕吸引了人们驻留和使用,重新“被看见”、“被接受”。



千駄谷站外公共卫生间“漂浮的墙体”,获得了2022年日本KUKAN空间设计金奖 © Suppose Design Office





充满污秽不洁的小小公厕,值得如此「兴师动众」的改造吗?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外在面貌的确焕然一新,有关人的需求和感受的很多细节却容易变得失焦和模糊。现代公厕作为不可或缺的便民措施,在基本的干净整洁外,有能力也有义务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和支持。



膨胀的城市在挤压人的生活



但公厕这类公共空间或建筑,仍然不时成为引起争议的来源。譬如公厕中男女卫生间比例不合理,导致女士们如厕、等候时间过长;又如无障碍卫生间和第三卫生间的缺失,使有需要的人士,面对简单粗暴的二元空间经常陷入尴尬和无措。现在流行的“去性别化”卫生间,看似是合理利用了资源,但也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尴尬,在某些地区甚至有可能触发安全和伦理问题。


以上种种,其实都指向了一种不舒适的状态,不仅是感官还是心理。这些不适感其实也在映射出社会面貌和主流观念的变迁。人们开始正视自己的需求和权益,拒绝污名化,积极向传统规划和旧标准下公共设施提出质疑,并要求回应和改善。这是人与城市互动并参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不断进步的侧写。



图1:印度总理莫迪提出「厕所先于神庙」运动

图2:中国宁波某商场在女厕外贴出告示

图3:“消失的女性厕所”在日本引发争议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西姆说过:「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好去看它的公厕。公厕怎样,城市文明就怎样。」如厕不但关系到感官体验,更关乎一个人的尊严。


随着人本主义的复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人是城市的尺度,城市在更新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人的身体、人的情感展现接纳和关照,使每个人都能在城市和社区之间充分、无障碍地享受城市生活之便捷。而经过改造后的公厕,正是城市界面不断演化的缩影,它能重新唤起一种意识:一切努力,都是公共建筑回归对人的洞察和尊重的体现。



《厕所女神》剧照



 ©编辑部的话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说到:“只有因为、并且只有当城市由每个人创造时,它才有能力为所有人提供些什么。”


曾经脏乱差的路边公厕,通过设计改造也能焕新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开放式场所,在真实的细微处显著提升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现代公厕没有最完美的版本,它事关每个人在公共空间中最基本的尊严,必定在后续的建设和使用中出现更多的话题与讨论,也只有在这些讨论中,更多的声音和解决方案才得以正视和涌现。



 ©



撰文 | Envy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Envy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卒姆托:真实的事物仍隐藏着


城市里最耐读的部分,只有步行才能到达


孙元亮:造一座园,在自然的天光中,向上生长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